聪明老人有共同点

爱因斯坦、居里夫人、钱学森、杨振宁……这些公认的智者,年轻时用自己的智慧为世界做出贡献,到晚年依然耳聪目明脑力不减。他们保持大脑灵活是否有诀窍?近日,美国媒体就“什么是高智商人士的共同特征”发起讨论,结果发现,聪明老人至少具有10种共同表现。

桌子乱而不脏。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研究发现,略微凌乱的桌子能促使人主动简化手头的任务,有助于理清思维,提高创造力和工作效率。爱因斯坦和英国文学家罗尔德·达尔就以桌面凌乱著称。不过,乱不等于脏。如果桌上屋里到处是果皮、垃圾,散发出难闻的味道,就丧失了促进思维的作用。建议老人不要过度追求完美,能把自己照顾妥帖,让屋子稍乱而不脏,让家人能自在地生活,就是最聪明的做法。

养一只猫。历史上,爱猫的科学家、大文豪比比皆是。爱因斯坦、海明威、季羡林、冰心等都养过猫。南宋文学家陆游写诗称赞猫咪“似虎能缘木,如驹不伏辕”。美国卡罗尔大学的研究发现,在智力测验成绩上,猫主人往往比狗主人得分更高。另有研究称,爱猫者比爱狗者更敏锐。通常认为,老人更适合养猫,因为猫身上能看出“片时欢乐且相亲”的态度,有着人类稀缺而又渴求的“无论多么落魄也安之若素”的品质,能让老人心态更平和。养一只小猫,依偎在躺椅上晒晒太阳,想亲近就抱它一下,想安静就各安其事,非常适合养心。而养狗需要溜,腿脚不好的老人难以胜任,因遛狗跌倒受伤的不在少数。

左右两手都要用。研究发现,某些有趣的先天因素也能决定老人聪明与否。比如,英国利物浦大学和意大利米兰大学的研究发现,惯用左手的人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更有优势。有人认为,这一说法只有统计学意义,尚无科学依据,但这提示老人要尽可能创造条件,让左右两只手都得到锻炼,特别是多做精细动作训练,如写书法、做十字绣、练手指操等,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,预防阿尔茨海默病。

家中老大,常照顾人。挪威国家职业卫生研究所一项研究发现,兄弟姐妹中的年长者,一般有更高智商。这一研究虽然尚无更有力的科学解释,但有分析认为,这可能与老大需要经常照顾弟妹有关。建议老人经常助人为乐,不论能力大小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,比如当义工、做街道志愿者等,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。

适应能力强。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聪明老人多能妥善应对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智商高的表现之一就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,更好地适应或改变环境。适应能力强的人,遇到难题倾向于“内归因”,习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并主动做出改变。比如,面对与子女同住的矛盾,聪明老人会主动调整心态,找儿媳妇聊天、多跟邻居走动,积极缓解对新环境的不适应,并能取得较好的结果。再比如,有的老人退休后极不适应,觉得社会上处处都有问题,什么都看不惯。其实,若能坐下来与自己对话,找出根源,改变观念,就能乐呵呵地享受晚年退休生活。

从不掩饰自己的无知。世上没有全才,任何人都不可能是“百事通”,可总有人怕听到别人说无知。美国康奈尔大学两位心理学家认为,这反而是一种能力欠缺的表现,说明他们普遍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,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能力比真实情况更优秀,常常高估自己,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“达克效应”。反之,越聪明、学识越渊博的人,越是谦虚、虚怀若谷,因为知识越丰富,越感受到知识的海洋广袤无边,越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。古人云,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“遇到不明白的事,我可以学习”,这才是聪明老人的座右铭。建议老人平时多和他人沟通,认识别人眼中的自己,不先入为主地封闭信息来源,主动接受新事物。

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。爱因斯坦有句名言:“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,有的只是热情与好奇心。”在美国心理学家托德·卡什丹看来,体验好奇时,我们愿意离开熟悉的事物和常规惯例,敢于冒险,更容易带来新奇的满足感。老人要把生活看作探索、学习和成长的愉快旅程,而不是拼命解释和控制世界。建议老人每天写下至少3个问题,并试着从书籍、网上寻找答案,或直接询问身边的年轻人。年轻人充满好奇心,其活跃的思维能带动老人的思路;老人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,彼此共同进步。

拥有开放的思想。聪明人从不会关闭通往新思路、新机遇的大门。他们愿意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,愿意考虑和接受与现有视角不太一致的方案,还能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所在,并拿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。这不仅是高智商的表现,更是高情商的体现。如果固守在自己的“心理堡垒”中,抱着过去的“成功人生经验”不放,反倒会越来越没自信,越活越没意思。建议老人别把“想当年”挂在嘴边,更别觉得年轻人“不行”。孩子眼中慈祥可爱的爷爷奶奶,可不是天天板着脸挑毛病的“老顽固”,而是放得下架子、玩得转电脑、开得起玩笑的“老顽童”。

能让人开怀大笑。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心理学专家吉尔·格林格罗斯博士指出,幽默感和智力、创造力关系密切。能让人开怀大笑的老人往往言语风趣、知识渊博,并能在正确场合开适宜的玩笑。幽默的老人更有吸引力,有助于扩宽交际,也易长寿。

能静下心来沉思。有的老人最怕孤单,每天都要往人堆里钻,要有人陪。其实,聪明老人不需要太多热闹,他们能很好地独处,写写书法、拾花弄草、学点新知。比如,季羡林先生晚年独居燕园,与猫咪相伴,不仅没觉得寂寞,反倒颇具兴致地写下数篇与猫相关的散文。加拿大湖首大学研究发现,经常静下来沉思,能察觉到未来潜在负面事件的人,往往智商更高;反之,总把时间浪费在社交场合的“交际花”,其非语言智商(主要是观察能力和分辨力)得分较低。当然,老人还是要往积极方面想问题,千万不可一个人瞎琢磨,否则会引发负面效果。▲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